创新与知识的关系篇1
关键词:国际采购知识共享企业创新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变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资本,企业更加注重对知识和智力资源的管理。但是由于信息和技术的全球化发展,知识资源却越来越分散到全球的不同区位,知识的有限性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国际采购作为企业间关系网络的一个分支,对知识共享有重要的加强和促进作用,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新视角和新观点,给企业带来多样性和异质性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全球环境下,企业必须重视国际采购的重要性,加强与国际采购商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共享,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构建竞争优势。
本文是在前人论述和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采购这支具体的网络关系形成出发,研究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二、相关和理论回顾
1.知识共享
目前,对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外部获取和企业内部交流两个方面入手。相应的研究有:陈剑峰等提出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技术创新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刘敏,徐凯等指出企业应该将资源获取建立在外部价值网络上,以促进企业产品创新;Gao认为,对于不复杂的创新,可以通过外部获取可以避免自身开发与结果的不确定性。Konght和Zander指出企业通过知识共享获取的外部技术和新知识可以提高企业的知识储备,降低企业自身技术研发的成本负担,有效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等。国际采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采购就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Monczka和Trent把国际采购定义为战略进化的最终阶段;在考虑是否采用国际采购时,Monczka,Trent和Nassimbeni等学者是以产品的购买价格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Handfield等将更多的因素考虑在内,如较长时间的前置时间、运输成本、关税以及文化差异和交流问题;Weberetal考虑了净价格、质量、服务和灵活性;Das和Handfield等讨论了国际采购的实时性和不相容性;MatthiasHolweg,AndreasREichhart等学者将国际采购影响因素归纳为静态成本、动态成本和隐性成本,并通过建立总成本模型加以计算。
三、通过文献和理论回顾推出的结论
在本文中,为了便于本文的研究,将影响国际采购的因素重新划分:损失因素,得益因素和宏观条件。损失因素是指进行国际采购可能的弊端,包括采购的运输成本、关税、及时性、文化差异、交流问题以及服务等;得益因素是指国际采购相对于国内采购的优势因素,包括低成本的资源、先进技术和设备,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稀缺资源等;宏观条件是除损失因素和得益因素以外的主客观条件因素,包括采购方的全球态度战略,在全球立足的可能性,获得国际竞争等以及供应方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政治经济环境等。
1.损失因素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影响国际采购的损失因素,会让采购商在采购过程中有形或无形地增加采购的成本和风险,会对采购商的决策产生消极的影响,往往由于考虑到这些因素,致使采购商拒绝与国外供应商合作,而选择与当地供应商合作
结论1:损失因素与知识共享是负相关的得益因素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企业出于对得益因素的考虑,才加强了进行国际采购的决心和信心,于是积极地与国际供应商联系和合作,加强企业间知识的交流和分享。结论2:得益因素与知识共享是正相关的
3.宏观条件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很多时候,即使是进行国际采购的损失因素大于得益因素,即企业面临着成本和风险的增加,企业也会进行国际采购,主要原因就是宏观条件的影响,如企业制定全球战略,想在某一地区开发新市场,就通过国际采购加强对这一地区的了解和在这一地区的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宏观条件对企业间关系网络的建立和知识共享有一定的影响。
结论3:宏观条件与知识共享是正相关的知识共享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由于竞争压力不断提高,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积累相应的创新需要的知识,并且进行自主创新具有高风险性,所以企业要想构建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外部学习,加强对知识的外部获取和整合,从而实现知识积累,推动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知识获取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生产机会”,而知识共享又为知识的外部获取提供了一条便捷而行之有效的途径,所以知识共享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结论4.1:知识共享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是正相关的
结论4.2:知识共享与企业产品创新绩效是正相关的
四、建议和结论
1.重视国际采购的影响因素与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国际采购与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知识共享,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所以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必须重视国际采购的影响因素,并且要根据国际企业采购考虑的因素,增强得益成本的作用,削弱损失成本的影响,并改善国际采购的相对应的宏观条件,积极主动的自我更新和创新,来增加与国际企业的合作,承接更多的国际采购,促进知识共享,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加强与国际公司的合作,积极构建关系网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资源和技术资源越来越分散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分散在国际化大企业之中。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合作,通过参与国际采购的相关活动,积极构建企业之间的知识网络,促进有效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形成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知识为我所用,大力发展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要积极的获取,吸收,并进行自主创新,实现真正的企业创新
我国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等很多方面,较之于国外大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现在的企业创新水平也相对较低,所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符合采购方的要求和需求,达成长期的采购合作关系,就必须重视知识要素的积累,进行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产品升级,使我国的产品或服务由产业链的中端向两端攀升,即由贴牌生产(OEM)向研发与自主设计制造(ODM)、研发专利技术和国际贸易、自主品牌制造(OBM)转移。
本文通过对知识共享和国际采购等相关和理论的研究,分析和归纳了国际采购影响因素,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对我国企业如何根据国际采购的影响因素,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以加强与国际企业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在知识共享的关系网络中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术,构建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一定的帮助。
文献:
[1]李桂华,卢宏亮.供应商品牌溢出者、品牌关系质量与采购商重复购买意向:基于采购商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10(4):71—82;
创新与知识的关系篇2
旨在研究创新知识管理的范围,利用知识管理八个过程的概念,识别某一组织环境下知识管理创新的3种类型,验证这些创新成果的效果。考虑组织效益的4个方面:企业竞争力,收入,客户满意度和合作伙伴的满意度。涉及中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最后发现,学习型的组织在知识管理方面缺乏创新。
关键词:
知识管理;创新;组织效益
1文献综述
“创新理论”是由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被首先提出来的,他支持“创新”是“生产函数的变动”,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与动力。是企业家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通过市场获取潜在利润的活动和过程。包括新产品、运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及实现新的组织。知识管理在整个管理系统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布斯特、劳步等提出了八个知识管理过程的概念,局部化,获得性,发展,分享,传播,借贷,存储知识,强调内部和外部的联系性,假设经理人了解知识资源依赖于在组织中依赖之处,每个雇员也参与到知识管理之中。知识管理的流程和系统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员工的专业知识,让人们能够合作基于新信息增加新的价值,提取关键数据并对组织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处理。杨俊祥等认为从知识管理角度看,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增值是知识管理的落脚点,知识创新要在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吸收和知识应用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实现,是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体。张军基于知识创造的动态理论,构建动态环境中企业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指出知识积累与知识内外、共享均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理论与假设
2.1创新的范围和动机
本文讨论了知识管理过程中的3大类的创新,初步的调研在2010年,为了证明假设能够揭露创新的概念。
2.2假设
知识管理创新的范围和期望的创新结果共同导致了以下3个假说:H1:公司的规模(根据员工人数测算)与知识管理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H2:青睐创新知识管理的公司(根据公司对社会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的投资)与管理者基于公司竞争力的创新评估呈正相关。H3:青睐创新知识管理的公司与管理者基于公司收益的创新评估呈正相关。为了验证这些假说,使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测量相关变量的联系。分析采用了结构指标以反应某类概念与实践一致的企业的百分比。受访者评估创新知识管理在组织效率4个方面的影响利用一个5分数量表,其中1是最小的影响,5是最高的影响。数据被用于计算数),集中趋势(加权算术平均数),离差(标准偏差),峰度,偏度(皮尔森系数)。
2.3数据
数据来自于分层抽样的包括608个随机选择的企业,其中代表了不同的企业类型(制造企业、服务提供商、贸易公司以及大中小不同类型)。为了验证假说:公司的规模和行业也是极其重要的。尽管之前有一些研究认为大公司和小公司在创新效果上没有显著差别,那是以创新解决的质量和她们贡献的重要性来衡量,一些研究者认为,小的创新公司得到的竞争优势与大的创新公司得到的优势五大差别,研究中产品企业占(44.4%),贸易企业(27,9%),服务组织企业(27.6%),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20.7%),中型企业(25.3%),小型企业(25%),极小型企业(28.9%)。
3研究设计
3.1研究组织的创新
知识管理水平仅有24.3的企业追求知识管理实践,11.3%的企业计划建立和适合框架进行知识管理实践,创新活动(当前的预期的创新项目关于知识管理)和公司规模之间的联系表明,这些变量之间的统计相关性,证实了假设1,卡方检验是25.399,渐近意义(双侧)的值α不超过0.05。这一结果使得拒绝零假设。随着公司员工数量的增加,要求引进知识管理创新的企业的比例增加。表1显示了员工数量与公司知识创新与否的反应分布。T等于0.156表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
3.2引进创新的动机
如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公司宣布已经接受了知识管理框架,深入挖掘其原因,首先使他们采取这些做法的并不是指定一个单一的理由。超过40%的报告认为他们希望更高的创新(45%),与客户更好的合作(42.%)、更强的竞争地位(41%)和更大的灵活性(40%)。还有一些不期望员工的发展(38%),和更高的利润(35.5%)。改进的营销活动对于知识管理是最不重要的原因,(31%)。谈到行业差异,服务公司强调知识管理和更好的合作与客户(54.5%)之间的连接。贸易公司专注于更高的利润(45.1%),而生产商期望更强大的竞争地位(44.8%)和更有效的营销活动(37.9%)。在分析公司规模的结果时,没有一个类别的受访者提出溢价的灵活性。微型公司没有意识到较强创新能力对知识管理时间的关键性(15.6%),利润和与客户良好的关系被认为是最大的动机(46.7%),尽管好得客户关系被小型公司认为是最重要的(42.9%),其次是被中型公司认为重要(42.3%)。小公司把员工的发展作为接受知识管理的合理理由(42.6%),而中大公司把更强的竞争力作为理由(50%),公司的期望与他们每个阶段的发展联系,与一般障碍和威胁公司规模有关。
3.3创新的三个维度
从知识管理创新的三大类,社会创新似乎是追求最频繁。几乎60%的受访者提到他们。提到组织和技术创新的管理人员的数量是相同的(分别为46.5%和44.8%)。社会创新在所有创新有最大范围。然而,更多的管理者赞同的更大范围的技术创新(29.6%)比社会创新(27.4%),这似乎与他们的感知的相关性不一致。这一发现可能是有大众的观点引起的,技术基础设施是当务之急,这证明更重视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制造商和服务企业的趋势是最强的。
3.4知识管理过程
超过一半的受访公司认为实施创新有三个知识管理过程:获取,利用和共享。绝对较少公司选择创新开发和创造知识(31.7%),存储(24.8%),传播(21.3%)和本地化(14.3%)。至于创新的结果和投资水平的范围,管理者优先考虑知识的本地化。27%认为知识本地化的过程是广泛和复杂的,和22.2%认为最昂贵。这个行业似乎并不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在知识管理领域。
4结论
在中国市场进行的研究通常集中在组织创新本身或知识管理的范围。研究很少把这两个问题合并分析企业如何应用知识管理创新。研究人员应该使用工具,从而更精确的测量知识管理创新的影响。他们还需要为竞争力水平的精确计算设计工具,这可能结合相对盈利能力和成本水平,市场份额,产品的差异化,公司的信誉,和买家的忠诚度。固定样本的时间序列分析将产生特别有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2]侍文庚,蒋天颖.社会资本、知识管理能力和核心能力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2,(04):62-72.
[3]杨俊祥,和金生.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与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02):258-265.
创新与知识的关系篇3
关键词:协同创新;知识溢出;知识创新;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C93;F2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4-0052-06
Abstract:Thesuccessfulimplementationofthe“2011plan”involvesthecollaborativeinnovationoftheinvolvedorganizationstopromotethesystematicimprovementofcapacityforknowledgeinnovation,inthecourseofwhichknowledgespilloverandknowledgeinnovationaretwocoreelementstoguaranteetheperformance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Therefore,onthebasisofanalyz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knowledgespillover,knowledgeinnovationandcollaborativeinnovation,theroutesofknowledgespilloverinthecollaborativeinnovationorganizationaresummarizedandanalyzed.Asystemmodeloftheknowledgespilloverandtheevolutionofknowledgeinnovationinorganizations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isconstructedbasedonsystemdynamics(SD),whichisthenusedforsimulationandanalysis.Thefindingsshowthatthemodelwellmatchestheprocessoftheknowledgespilloverandtheevolutionofknowledgeinnovationinorganizations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Thensomecorrespondingmeasuresandsuggestionsareputforwardfortheimprovementofknowledgespilloverandcapacityforknowledgeinnovationinorganizations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
Keywords:collaborativeinnovation;knowledgespillover;knowledgeinnovation;SD
协同创新作为产学研的更深层次的合作形态,即体现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也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目前,有关协同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比较丰富,马永坤从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角度阐述了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并从协同主体合作创新模式、协同创新的组织机制以及协同创新政府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协同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机制[1]。解学梅通过对188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调研的实证分析得出,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不同的施加效应[2]。王晓红[3]、郭艳丽[4]等人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协同创新团队成员的知识创新行为进行了仿真与分析。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从微观的视角来认知协同创新的运行机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便是考察知识生产、知识溢出、知识创新等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表现形态与运行机制[5-7]。为此,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溢出的途径与机制,并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协同创新多主体组织的知识溢出与知识创新过程进行仿真建模,以期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用策略与建议。
一、相关研究
(一)知识溢出与协同创新
知识溢出是知识扩散过程中的外部性,Mac.Dougall在考察东道国在接受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社会效益时,首次将知识溢出效应作为FDI的重要现象揭示出来[8],但并没有进一步研究两者间的关系。Arrow认为知识是由投资行为所产生的副产品,是具有“溢出效应”的公共产品,并阐述了知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9]。国内学者孙兆刚在其博士论文中对知识溢出的动力机制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0],他认为在知识溢出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行为性、非市场性、可察觉性和客观性等一些重要的特性,并从认知距离、吸收能力、技术差距、空间距离和文化距离等层面对知识溢出动力机制进行了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
知识溢出和协同创新是一个双螺旋上升的结构,相互促进和影响共同推动组织知识创新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知识溢出和协同创新的存在促使创新活动空间集中,进而促进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和创新产出的增长。因此,产生大量的关于知识溢出与协同创新的时空分布关系,以及知识溢出对不同区域空间创新影响的作用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7-11-12],有力推动了知识溢出理论和协同创新实践的发展,但相关研究多是把知识溢出作为某种结果来研究的,仅仅考察了静态的单方面性质,而实际上知识溢出也更多的体现出一种过程性,需要结合动态过程来对其进行认知。
(二)知识创新演化与协同创新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企业的知识管理,在知识获取、处理、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将知识不断地应用到新的领域,并在新的领域不断创新,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使企业获得经营成功[13]。有关知识创新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开始的对知识创新的概念、特征、影响要素等的研究,过渡到对知识创新的内在机制机理的研究[14-15],这一阶段关注的是显隐性知识在个体、团队、组织及组织间的流动转化过程,以及围绕协同创新的主体、客体设计创新机制,并在个体、团队、组织、行业、区域、国家等协同创新主体内开展应用与检验,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主要有:场(Ba)理论、SECI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生物学、系统动力学、心理学、物理学等,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多集中在知识源及知识创新过程系统模型方面[16-17]。
从文献研究可以看出知识溢出与知识创新是组织协同创新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过程,目前关于知识溢出的研究比较注重知识溢出、集聚效应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及相关关系,在组织协同创新的知识溢出路径分析方面还没有较为深入的认知,在对协同创新组织间的知识创新过程演化方面的系统化和定量化的描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对协同创新组织的知识管理演变过程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显得更为必要。为此,本文将主要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论述与方案设计,以期较好的认识上述问题,并做出一些积极的探索。
二、协同创新组织知识溢出的路径分析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以来,通过多项举措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分析协同创新主体间知识溢出的路径及其知识创新演化的特征。协同创新组织知识溢出的过程是不同主体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并且表现为知识源在不同主体间的动态传导性,使得协同创新组织在知识溢出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知识存量的增长,从而产生更多的知识溢出,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知识溢出可通过人力资本流动、技术转让与合作、贸易与投资等多种形式产生,可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可以是商业性的或非商业性的。
(1)基于人力资本流动的知识溢出。知识依附于个体存在,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溢出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流动,稳定的具有一定比例的人力资本正常流动可以促进知识溢出,激发组织创新活力。此外,人力资本流动的背后还隐含着大量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特别是在现代虚拟社交网络的环境下,极大的扩大了不同组织人才间非正式交流的范围和程度。因此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不同知识背景人才的社会网络合并社会资本的耦合作用深刻影响着知识溢出的效率。
(2)基于正式或非正式的研发合作的知识溢出。由于协同创新组织成员自身具有知识异质性的特点,且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频率显著加快,技术创新的风险大大增加,任何一个企业或者大学单凭依靠自身的力量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推动协同创新的目的也是依托强强联合,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研发合作形成对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组织等集成创新要素的整合与利用,依靠多学科和不同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突破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高校的研发机构、企业研发部门以及技术转移中心等被看作是知识创造、创新和溢出的主要来源。产学研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和研发合作为知识溢出提供了平台和土壤,特别是那些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协同创新网络,公司技术人员、大学研究人员以及企业家通过非正式交流或各种正式的学术研讨会交换异质性知识,实现技术知识的溢出或扩散。
(3)基于交易投资的知识溢出。协同创新组织间可以通过知识供需关系获得知识溢出,比如技术转让、专利授权、设备购买等。由于市场不可能像处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品那样,有效地处理具有不确定性、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特征的技术知识和组织技能等资产的生产和交易,知识和技术从生产商转移到使用者手里,就会发生知识溢出现象。在通过贸易投资发生知识溢出的过程中,落后区域吸收溢出知识的效率高低取决于该区域本身知识存量和吸收能力,一个区域只有在拥有大量知识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吸收能力才能理解、评估、融合与使用外部环境中的知识,才能将区域的外部知识转化为可应用的知识。
三、协同创新组织知识创新演化SD分析
协同创新组织知识创新的两类主要参与主体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其知识创新演化过程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反馈系统。为此,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SD)的分析方法,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组织协同创新这三者的知识存量变化的角度,利用流率基本入树建模的方法对协同创新组织知识创新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其分为三个子系统,即高校/科研机构知识存量子系统、企业知识存量子系统以及组织协同创新知识存量子系统,通过设定各个子系统的流位和流速以及影响因素,构建协同创新组织知识创新演化SD分析模型。
(一)子系统流图与流率基本入树
为了考察知识溢出和知识创新演化过程中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协同知识存量的变化情况,根据系统的流率和流位以及变量关系,建立协同创新组织知识溢出与知识创新演化系统的各子系统流图,如图1所示,并据此建立系统的流位流率模型。
(1)高校/科研机构知识创新变化量R11(t)和知识遗失变化量R12(t)流率基本入树T1(t),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动力(MU1)和知识创新能力(MU2)是构成其基本创新绩效表现的核心,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会产生老化与遗失MU3,而知识存量LU则对其知识创新量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其知识发生累积效应,则在[t,t+DT]期间,其知识创新变化量R11(t)=dLU(t)/dt=LU*MU1*MU2;知识遗失变化量R12(t)=dLU(t)/dt=STEP(LU*知识遗失率(0.1),1),此处采用阶跃函数来表示知识遗忘的过程;知识存量变化量R1(t)=INTEG(R11(t)-R12(t),10),LU(t)|t=0=10。
(2)企业知识创新变化量R21(t)、知识遗失变化量R22(t)以及知识转移变化量R23(t)流率基本入树T2(t),校企协同创新主体间存在知识势差,并具有知识流动的意愿、承担相应的风险以及知识吸收的能力,同上分析,在[t,t+DT]期间,其知识创新变化量R21(t)=dLE(t)/dt=LE*ME1*ME2*ME3,依次分别为企业的知识存量、知识创新动力(0.4),知识创新风险和知识收益水平,ME2、ME3用表函数表示;知识遗失变化量R22(t)=dLE(t)/dt=STEP(LE*E知识遗失系数(0.2),5);知识转移变化量R23(t)=DELAY1I(IFTHENELSE(转移阈值(LE/LU)
(3)组织协同创新知识存量(LX)=INTEG[(高校/科研机构知识共享度+企业知识共享度)*协同情境];高校/科研机构知识共享度=DELAY1I[LU*(1-U知识保留系数),1,0],U知识保留系数=0.08;企业知识共享度=DELAY1I[LE*(1-E知识保留系数),1,0],E知识保留系数=0.05;协同情境=(人力资本+信任程度+政策水平+知识粘性+资金投入)M5,其中组成变量取值范围为[0,1],采用随机函数RANDOMNORMAL自动生成。
(二)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VensimPLE软件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设定模型的运行周期为3年,即36个月,仿真运行结果如下图2所示。
从仿真运行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系统仿真周期内,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存量、企业知识存量以及组织协同创新知识存量都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量的增速和增加的幅度都要比企业的高,且在模型仿真的后期这种效应体现的更加明显,这是由于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动力和知识存量要高于企业,所以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存量增长量和平均增速在系统仿真周期内呈现出比企业的要高的特征,这是符合实际认知的。同时由于企业的初始知识存量相比高校/科研机构要薄弱一些,所以在系统仿真周期初始阶段企业的知识存量绝对增长量不是很明显,但随着仿真步长的不断累积,当仿真周期到达18Month之后,企业的知识存量增长明显,其次,在系统仿真的中间阶段企业知识存量出现一个渐进的波动,是由于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知识势差变小的缘故,这也与实际的情况是相吻合的。可见本文所建立的系统模型是能够准确反映组织协同知识创新演化过程的特征的。
四、结论与对策
“2011”计划的成功实施需要参与组织的协同以促进整个系统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在对知识溢出、知识创新与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协同创新组织知识溢出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协同创新组织知识溢出与知识创新演化系统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与分析,从运行结果看,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协同创新组织知识溢出与知识创新的过程。结合模型仿真的结果、组织管理理论以及协同创新理论,本文提出以下促进协同创新组织知识溢出与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建议:
(1)由于知识溢出具有两面性,对于知识溢出方而言,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知识的独立异质性和竞争优势,会对知识溢出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协同创新组织的知识创新和协同学习,又需要扮演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角色。这之间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激励策略的制定上都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对知识溢出的影响作用。
(2)作为协同创新组织的成员应该要依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策略设计,如高校应该承担更多的知识溢出的带动效应,鼓励具有公益性质的知识溢出以促进区域和地方的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政府应充分发挥调节和指导作用,积极统筹社会科技中介和有政府背景的大学科技园等知识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知识孵化器的功能;企业应该更好的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实行自由企业制度,充分激活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
(3)协同创新是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链,组织的知识创新活动应该在知识创新生态环境的视域下,考虑从知识的生命周期演化的视角来分析协同创新组织间的知识创新活动,因此,更为重要的是要构建促进组织协同的知识存量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整个知识创新体系的良性发展,形成螺旋形的社会知识创新增长模式,通过设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发组织的知识创新需求,降低组织的知识隐藏率,平衡组织的知识势差,提升组织的知识发送和吸收能力,优化组织知识创新的协同情境,促进组织知识溢出。
参考文献:
[1]马永坤.协同创新理论模式及区域经济协同机制的建构[J].华东经济管理,2013(2):52-55.
[2]解学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8):51-64.
[3]王晓红,金子祺,姜华.创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行为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4):120-128.
[4]郭艳丽,易树平,谢心灵,等.垮组织任务型合作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与仿真[J].系统工程,2014(6):71-76.
[5]OlgaAlonso-Villar.UrbanAgglomeration:KnowledgeSpilloversandProductDiversity[J].AnnalsofRegionalScience,2002,36(4):551-573.
[6]王道平,周叶,孙庆彬.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供应链知识扩散模型及其仿真研究[J].管理学报,2012(11):1706-1711.
[7]胡彩梅.知识溢出影响区域知识创新的机理及测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8]GDAMacdougall.theBenefitsandCostsofPrivateInvestmentfromAboard:ATheoryApproach[J].EconomicRecord,1960,36(73):13-35.
[9]ArrowK.TheEconomicImplicationsofLearningbydoing[J].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62,29(3):155-173.
[10]孙兆刚.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与路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1]KazMiyagiwa,YukaOhno.Uncertainty,spillovers,andcooperativeR&D[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2002(20):855-876.
[12]KellerW.AreinternationalR&DspilloverstraderelatedAnalyzingspilloversamongrandomlymatchedtradepartners[J].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8(42):1469-1481.
[13]冯新周,何自立.组织知识创新及其管理[J].中国科技论坛,2010(2):28-31.
[14]龙跃.知识创新研究综述与评析[J].情报杂志,2013(2):88-92.
[15]吴杨,苏竣.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系统的复杂特性及其协同机制作用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156-165.
创新与知识的关系篇4
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间绩效差异源于知识创造和利用机制的不对称,中小微企业相比大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更依赖于外部知识源,并在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方面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由于中小微企业存在规模小、财务资源缺乏、创新风险承受力弱等“小企业缺陷”,理论上具有更强的外部知识搜索及创新协作意愿;另一方面,已有实证研究表明,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吸引合作者、担忧核心技术外泄、缺乏良好的协同管理能力等原因,中小微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合作倾向或合作数量远小于大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通过外部通道搜索创新思想并使其商业化。中小微企业外部联结成员从企业间线性关系,逐渐拓展到企业与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大学、研究机构及服务机构等的外部网络关系,这些外部知识源的知识溢出或跨边界渗透对企业创新有显著影响。从外部获取的多样化知识链接促进中小微企业整合外部相似或互补知识,拓展现有知识基础及能力构成要素,进而缩小企业与外部主体的知识差距。以往对知识源的关注更多将之视为测度企业外部知识搜索宽度与深度的一种方法,但缺乏对外部不同类型知识源作用的分类探索,并且尚未将不同知识整合方式纳入到知识搜索对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框架中。知识搜索与协同创新能力均可追溯到开放式创新等理论,两者结合可以拓展创新资源与要素的获取机制,并通过模糊化创新活动的边界和柔性获取外部异质性知识资源。为此本文旨在解决三个问题:(1)外部知识搜索对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有何影响?(2)如何整合从外部知识源中搜索得到的知识?(3)外部知识搜索如何通过知识整合机制对协同创新能力产生影响?期望通过此研究一方面推动知识搜索理论的完善,厘清外部知识搜索、知识整合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另一方面为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提供参考。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研究协同创新思想源于德国学者哈肯提出的协同论,指协同主体(如企业、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或政府)通过要素互动形成创新合力并共同实现创新的协作行为。关于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能力,本文借鉴Persaud等研究将它定义为:创造新知识或整合现有知识以更有效地创造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能力,其包含知识创造与管理、管理运营效率、研发战略、创新效率等四个子维度。而国内学者对协同创新能力与合作创新能力不加区分,但前者的概念和范畴比后者更广,侧重考察企业整合外部相关方的互补知识或资源以实现创新的能力,包括技术创新协同、市场创新协同和组织创新协同等要素。企业协同创新能力还可以理解为其与外部知识源通过交互作用及创新要素的耦合产生大于单独要素的整体协同效应,如解学梅等(2014)研究发现,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三维度对协同创新效应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关于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形成的前因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企业层面的前因,如R&D投入、战略组织结构等;第二类,管理者层面的前因,如领导风格、社会资本、协调机制等;第三类,外部环境层面的前因,如与外部协同方的关系嵌入程度等。从上述研究可知,企业与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外部知识源开展协同合作尚未纳入协同创新能力前因研究范畴,这可能无法揭示外部知识转化为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过程机理,为此本文构建外部网络层面的创新知识源与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理论关联。
1.2外部知识搜索与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对外部知识的搜索与整合比内部研发更加有利于维系持续竞争优势。根据知识内容属性,可以将外部知识搜索划分为市场知识搜索和技术知识搜索两类,这两类搜索活动有利于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下解决创新问题或发现潜在机会。市场知识是关于市场的结构化信息,市场知识搜索是指通过对三类常见知识源(顾客、竞争对手和供应商)的广泛搜索,试图发现新的产品设计方案、新的销售渠道、新市场或潜在市场及正在出现的商业模式等市场领域知识,更好地理解与满足顾客需求和偏好。技术知识搜索指跨越企业边界及现有知识基础,搜索与产品、工艺等相关的知识,中小微企业主要向外部知识密集型知识源(如研究所、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等)搜索技术知识。随着顾客需求变化加速,市场知识搜索对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市场知识搜索不仅关注顾客显性需求,还关注尚未得到满足的顾客隐性需求或偏好,为中小微企业进行新产品定位或开拓新市场提供条件。中小微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和顾客进行纵向合作捕捉行业上下游的专业意见和创新机会,瞄准某一特定或新兴市场领域,利用供应商的技术能力与资源禀赋提升产品开发优势,并准确预测顾客需求的变化趋势及解决办法,提高创新成功率及研发效率。第二,市场知识搜索不仅帮助中小微企业了解同类产品市场趋势,还有利于其洞察替代品与互补品的市场动向,为企业新产品上市及产品质量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中小微企业通过市场调查、行业研讨、经销商反馈等方式获取市场信息,吸取行业上下游的最新市场知识及借鉴竞争对手在创新方面的经验开发难以替代的新产品,促进管理运营效率及战略研发协同。第三,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市场知识搜索关注新兴市场顾客的需求及国内行情,有助于中小微企业发现新的市场细分需求、顾客特定偏好或组织运营等方面信息,对企业提升协同创新效率及创新质量提供保障。技术知识搜索帮助中小微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知识源的技术知识溢出机会,促进不同领域技术的融合与全球范围内科技资源的整合,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及协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技术知识搜索对中小微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主要存在三方面影响。首先,中小微企业通过用中学、干中学、分享中学等多种方式从外部学研机构搜索与获取互补性技术知识。中小微企业自身研发实力较弱,通过技术搜索将高等学校(学)和科研院所(研)的知识基础与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的智力资本,经内部学习、消化和吸收科学知识以弥补中小微企业与外部知识主体间的知识势差,加速企业内部的产品创新与流程创新。其次,技术知识搜索可以获得来自不同领域的异质性知识,有助于企业突破现有思维束缚开发出更具创新性的全新产品。最后,技术知识搜索促进知识交换,知识交互产生的隐性知识又能帮助企业消化外部知识,并增加不同类型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断重构与连接的可能,从而有助于提升创新活动的可靠性。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a:市场知识搜索对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H1b:技术知识搜索对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1.3外部知识搜索与知识整合“互补性”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领域,Teece等学者将它引入战略管理领域,并提出“互补性资产”与“专用性资产”的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与协同创新旨在发挥不同协作主体间的资源互补性或业务关联性的思路不谋而合。为此,借鉴Knudsen、魏江等研究从知识的冗余度和重复度维度,可将企业外部知识搜索获得的知识细分为互补性知识与辅知识两大类,前者主要指与企业现存知识基础差异大、且是企业创新所必需的异质性知识,后者指与企业专业领域和经验相匹配的同质性知识。互补性知识能促进产品长期绩效的提高,而辅知识对产品开发的短期绩效有正向影响;本文将对于前者的整合称为互补性知识整合,对于后者的整合则称之为辅知识整合。互补性知识与企业现有知识存量既有相关性又有差异性,市场知识搜索促进企业整合外部新获取的互补性知识和内部现有知识以促进新知识创造。首先,市场知识搜索有助于中小微企业将分散的市场信息、想法与概念联结起来,通过与市场和顾客的互动确保知识整合及新产品开发的质量,并提高企业对知识的利用效率与知识整合效益。其次,从外部获得的客户、竞争者及供应商等市场类知识,能够拓宽中小微企业知识吸收渠道,从而提升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如从上游供应商处获得的专业意见和不同观点能够促进企业更容易创造出新产品,从下游顾客处收集市场机会、产品设计、分销渠道等市场知识,为组织对内外部知识整合提供来源。最后,新的市场知识增加,促进知识整合与知识创造,为企业解决创新问题及抵御市场风险提供方便,提高了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外部异质性技术知识的搜索对企业整合互补知识产生革新性技术或产品起着关键作用。首先,企业通过技术知识搜索获得互补性资源,能够缩小与外部知识源的知识势差,容易针对产品或技术流程产生突发性创意及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其次,企业从外部知识网络中搜索到分散、无序的技术知识碎片难以发挥作用,将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部件知识以新的形式重新融合与连接后,容易形成新概念或新工艺。最后,企业员工通过与外部服务机构研发合作实现“干中学”,有利于扩大企业的技术利基范围,使组织更容易识别与消化外部知识,并通过互补知识在企业内部网络中流动、扩散与共享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a:市场知识搜索对互补性知识整合有正向影响。
H2b:技术知识搜索对互补性知识整合有正向影响。市场知识搜索对辅知识整合的影响主要表现有:首先,中小微企业通过市场知识搜索从外部获取与现有知识基础相关联的知识,为企业内部整合现有分散知识提供粘合剂。顾客或领先用户为现有产品改进提供相关想法与解决方案,同时供应商提供的市场知识对改进组织流程具有重要价值,这些知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通过市场知识搜索将外部知识整合融入组织现有的知识结构。其次,市场知识搜索可以收集行业内的用户、竞争对手等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市场信息,及时把握顾客需求动态及偏好变化,了解上游原料及生产设备的行情,对中小微企业降低市场知识的整合成本及促进内部知识的挖掘与整理有重要作用。最后,市场知识搜索能够在短期内增加中小微企业市场及顾客等相关知识的存量,促进企业将产品或服务的描述以容易被市场接受的共同语言形式表达,并有利于激活企业内部已有的市场知识及整合相关资源完成产品开发。技术知识搜索能够获取与企业现有产品相似的知识或技能,从外部获取的同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强化中小微企业的核心能力。具体而言,技术知识搜索对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表现在:首先,通过研发合作、战略联盟、购买技术等方式搜索技术知识,方便中小微企业获取与自身的产品或工艺相关的冗余知识或实践经验,帮助企业理解与获取外部信息,促进对企业内部现有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交叉和创造而产生新知识。其次,中小微企业根据创新知识需求在外部搜索与内部差距相对较少的技术知识,通过频繁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将知识融合到企业内部,并在与外部主体协同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复杂的隐性知识转移。最后,中小微企业通过搜索与现有专业领域匹配的技术知识,激活内部的相似产品或工艺知识,通过知识整合实现新旧知识的更替和知识的动态积累。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c:市场知识搜索对辅知识整合有正向影响。H2d:技术知识搜索对辅知识整合有正向影响。
1.4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以往学者对知识整合的界定强调将具体的部件知识整合或连接为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知识。外部知识搜索获得的多样化知识要素为中小微企业创新提供了知识整合的便利,增加企业知识整合的联系与路径,促进创新活动的质量与新颖性。一方面,中小微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积极与外部市场类知识源建立知识联结,从外部搜索低成本互补性知识,通过将外部获取的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等知识重新组合并融于现有存量知识中,实现知识交流、共享及触发创新思维和产生新的知识,最终实现管理运营协同。另一方面,Yam发现通过对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的技术知识搜索,可以获取与产品或工艺技术相关的互补思想、见解与技能,整合外部隐性或编码后的异质知识以拓展中小微企业的现有知识基础,提升知识创造及研发效率。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3a:互补性知识整合对市场知识搜索与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关系具有中介作用。H3b:互补性知识整合对技术知识搜索与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关系具有中介作用。协同创新理论认为,只有发挥各种资源要素的内在协同及综合集成作用,才能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进而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的互动,企业对伙伴的资源和能力有更多了解,更容易在协同合作网络中汲取辅知识资源并熟悉这些知识的应用情境,促进企业现有知识与新知识的重新整合,提高创新响应速度和创新绩效。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强化对外部相似市场或顾客知识的搜索,将使企业减少市场搜寻中的盲目性,强化对企业与外部市场主体的知识连接理解和深度利用,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运营协同。如中小微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等合作能够探索与利用已有市场或相关领域的市场结构、产品使用、顾客偏好、替代品等知识,以较小的成本付出解决产品上市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生产工艺能力及企业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在搜索新问题的解决方案过程中,通过技术咨询及技术培训等方式从外部获取的技术知识经过消化吸收,转化为企业内部创新所需的知识整合能力,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对外部技术知识源的辨识和搜索能力。由于外部知识主体习惯寻求与其具有相当知识水平或知识距离较近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27],企业通过冗余搜索缩短与外部知识主体的知识势差,并通过内外部协同研发提高企业的研发动力、创新效率及创新能力。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3c:辅知识整合对市场知识搜索与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关系具有中介作用。H3d:辅知识整合对技术知识搜索与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关系具有中介作用。综合上述分析,得到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2研究方法
2.1样本描述鉴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从事知识密集型的创新活动更为显著[11],本研究以单位企业的从业人员1000人或营业收入4个亿为上限,在浙江省软件开发、电子商务、通讯电子、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10个典型科技型行业集中调查,在问卷发放之前通过经信委系统获取符合条件的调研企业目录。通过质监系统及经信委系统进行现场调查、邮件调查等方式,向中小微企业高管团队或研发经理发放6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15份,剔除无效问卷27份,得到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为31.3%。样本企业的主要情况如表1所示。为了评估非被试者可能引起的偏差,本研究通过对参加调查和没有回应的企业进行T检验,结果没有发现两类企业在规模、企业年龄和行业类型上有显著差异。
2.2变量测量通过学术会议的专家讨论及问卷预测试等方式修订与完善测量问卷,结合相关文献最终确定外部知识搜索的10个测量题项、知识整合的12个测量题项、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12个测量题项,并用李克特7级量表对变量进行测量,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1)自变量测量:借鉴Yam等研究[3],市场知识搜索主要用从客户、竞争对手、展销会、供应商等方面的知识搜索指标加以衡量,而技术知识搜索主要衡量企业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知识主体获取知识。(2)中介变量:知识整合参考Knudsen、魏江等研究,分别从知识认知、知识融合和知识解构三个环节测量,测量题项分别为“对外部获取的互补性(辅)知识的理解”、“对外部获取的互补性(辅)知识的传播”、“对外部获取的互补性(辅)知识的迅速掌握”、“将外部获取的互补性(辅)知识应用到实践”、“能对外部获取的互补性(辅)知识举一反三”、“外部获取的互补性(辅)知识促进企业原有知识的作用”。(3)因变量测量:借鉴温珂、Persaud等研究,从知识创造与管理、管理运营效率、战略研发、创新效率四个方面共计12个指标测量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知识创造与管理包括创新动力、创新成功率、创新团队能力、获取研发资源和创新知识的渠道4个指标;管理运营协同使用产品(或服务)质量改进、工艺技术改进、研发管理部门改进、研发资源利用效率等4个指标衡量;战略研发协同包括研发项目数量和承担复杂项目数量2个指标;创新效率协同包括研发成本降低和创新周期缩短2个指标。(4)控制变量:以往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对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影响,规模较大企业倾向拥有更多的创新资源,本研究中的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企业人数及销售收入存在较大差异,前者在获取外部资源和参与创新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更强势,但也有研究提出不同意见。鉴于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累积过程,中小微企业的年龄对其建立与外部知识源的联系与吸收整合行业内外知识具有重要表征作用。考虑到知识搜索在不同行业的差异性,参考以往研究重点考察本研究中的信息技术行业(0)与非信息技术行业(1)之间协同创新的差异性。为此,本文对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三个变量进行控制: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和行业类型,其中企业规模以企业员工数取自然对数,企业年龄以企业成立时间取自然对数。
2.3信度与效度检验(1)共同方法偏差防范与检验。为了减少问卷发放过程中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本文采用匿名调查方式,强调问卷调查的学术研究性质,以此减少社会称许性;同时,对个别变量采用交叉验证方法,如对企业规模既要求被试主观选择企业在同行中的规模/地位,又要求被试填写销售额和企业人数等客观数字。统计方法上,借助哈曼(Harman)单因子检验法来检验本研究中的共同方法偏差的严重性,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并不严重。(2)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是衡量量表测量稳定性和一致性的指标,本研究以题项相关系数(CITC)大于0.35,Cronbach'sα大于0.70为临界值。运用SPSS17.0对自变量和中介变量的问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结果显示外部知识搜索和知识整合各个测量题项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35,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大于0.70,即本研究的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具有较好的信度。在此基础上对自变量与中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各个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50,KMO值大于0.70,说明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具有较好的效度。由于因变量是潜因子型的构念,参考Wong等研究可知,多维构念维度层次的研究结论并不能简单推论到构念层面[40],应先对因变量的二阶因子进行分析。首先对企业协同创新能力进行因子分析析出4个因子,累计解释变异为68.64%,KMO值大于0.70,所有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均超过0.70。在此基础上,对协同创新能力的每个维度均值做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累计解释总变异为64.17%,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个变量的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50,总体均值的Cronbach'sα为0.87,说明因变量的测量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见表2)。
3研究结果
3.1描述性统计本研究主要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研究变量进行简单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本文所涉及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Pearson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研究变量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并且标准差在1左右,说明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假设检验为了检验本研究假设,采用层级回归方法(hier-archicalregressionmodeling,HRM)加以验证。借鉴Baron和Kenny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原理三步法[41],首先对市场知识搜索—互补性/辅知识整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从表4可知,在模型1到模型6中,依次验证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模型7中仅考虑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模型8在模型7的基础上加入市场知识搜索,结果发现市场知识搜索对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知识搜索对协同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26(p<0.01),验证了假设H1a。市场知识搜索对互补性知识整合和辅知识整合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7(p<0.01)和0.30(p<0.01),据此可知假设H2a和假设H2c得到验证。在模型8基础上,加入互补性知识整合和辅知识整合之后(模型9),市场知识搜索对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系数从0.26下降到0.17,但回归系数仍然显著,据此判断互补性知识整合和辅知识整合是上述关系的部分中介,假设H3a和假设H3c得到验证。同理,再对技术知识搜索—互补性/辅知识整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从表4的模型10可知,技术知识搜索对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回归系数为0.26(p<0.01),验证了假设H1b。从模型3可知,技术知识搜索对互补性知识整合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0.34,p<0.01),但是,其对辅知识整合的回归系数并未达到显著,因此可以判断假设H2b得到验证、假设H2d没有得到验证,并依据中介效应检验的第二个条件判断假设H3d并不成立。在模型11基础上,仅加入互补性知识整合中介变量后,技术知识搜索对协同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降低到不显著水平(0.12,p>0.10),据此可以判断互补性知识整合是上述关系的完全中介,即假设H3b得到验证。
3.3变量间的影响效果分析借助结构方程建模中的嵌套模型进行路径探索,发现限定技术知识搜索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后的中介模型拟合效果最佳,拟合度效果如图2所示:χ2/df=1.714,GFI(0.910),NFI(0.905),CFI(0.902),RMSEA(0.071),TLI(0.904),各项指标均达到可接受水平,且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该中介路径模型与数据拟合度较好。根据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得到如图2所示的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估计值及显著性水平,这说明互补性知识整合完全中介技术知识搜索与协同创新能力关系。各变量间的影响效果包括直接影响效果、间接影响效果及总影响效果三个方面,而总影响效果等于前两种效果相加。进一步分析可知,互补性知识整合对市场知识与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95,对技术知识搜索与协同创新能力关系的中介效应为0.111,中介效应加上外部知识搜索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的直接效应得到总效应为0.714;同理可以计算出辅知识整合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74。
4结论与讨论
4.1结果讨论第一,市场知识搜索对互补性知识整合和辅知识整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技术知识搜索仅对互补性知识整合具有显著作用。由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关系大于竞争关系,中小微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纵向协同创新成为可能,便于企业从供应链上下游获得关键产品或零部件的互补性技术和知识,加强供应链前后端的战略合作;但是,中小微企业嵌入区域创新网络从龙头企业或竞争对手处获取产品或技术知识,跟随竞争对手搜索更容易获取渐进式改进所需的辅信息。鉴于当前我国技术创新中市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研发方向和技术选择的导向作用较弱,现行科研项目设定和评价制度更倾向引导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基础性研发活动,而企业更关注产业化的应用技术研究,导致两者在辅知识领域重叠的可能性较少,因而中小微企业更多通过与中介服务机构互动获得创新所需的科学性知识。第二,市场知识搜索既直接影响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也通过互补性知识整合和辅知识整合对协同创新能力产生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知识搜索与知识整合是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前因变量。对中小微企业而言,从事创新活动需要跨界知识学习,建立与合作伙伴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联系,从组织外部获取与积累创新所需的技能诀窍知识,同时也需要将外部获得的知识加以系统梳理、评价和提炼,只有根据知识性质不同将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系统进行重新组合或解构,并有效地应用于企业协同创新活动才能最大化实现知识价值。中小微企业通过外部渠道获得准确、可靠的产品信息与市场信息,避免与竞争对手重复开发与过度竞争,同时通过整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加快创新速度和创新成功率。第三,技术知识搜索直接影响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互补性知识整合对两者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与外部知识主体的合作,充分利用产学研的知识溢出效应获取学研机构的优质人力与知识资源,丰富中小微企业内部的知识类型与结构,借助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合作等方式形成更多的创新方案与增加创新成果的类型。当中小微企业面临新的技术问题时,通常向学研机构寻求技术原理方面的协助,借助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开展基础性研究,并缩小与学研机构的知识落差。辅知识整合对技术知识搜索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其可能的原因在于:中小微企业对外部科研服务机构的知识搜索并不能帮助企业及时获得现有产品的渐进式改进知识,产业外的学研机构与产业内企业缺乏共同知识基础,加之传递隐性知识的费用和时间会随着企业与外部产学研机构的距离延长而增加,相反这些知识更多来自于行业内的市场与顾客等。
4.2研究意义理论上,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首先,基于知识搜索理论视角将外部知识源划分为市场知识及技术知识两大类,分别从两类知识搜索角度揭示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制。其次,基于知识整合理论,建构了“知识搜索—知识整合—能力提升”的理论逻辑,分别从互补性知识与辅知识角度探究外部知识在中小微企业内部的整合机制及作用路径,拓展了以往有关知识搜索与创新关系的研究。最后,基于中小微企业情境,系统探索其与外部知识源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的机制,从外部知识搜索与知识整合的角度找到可能突破“小企业弱性”的新途径,丰富了知识搜索、知识整合及协同创新等理论的研究情境及应用范围。实践上,本研究对中小微企业利用外部知识资源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首先,中小微企业要充分利用与外部供应商和下游顾客的垂直联结关系,获取对企业创新有帮助的互补性知识促进激进式产品创新,同时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市场动态信息以获取对企业创新所必需的辅知识,从而改进现有产品和提升创新效率。其次,针对外部科研服务机构的知识搜索方面,中小微企业应该突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资源能力互补性及研发战略的协同性,发挥企业应用性研究与学研机构基础性研究之间的协同作用,建立两类研究在促进产品和工艺技术知识创新中的关联性。最后,针对外部不同知识源,中小微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吸收能力和知识基础做好市场知识搜索与技术知识搜索的平衡投资,将外部搜索到的知识加以分类管理,并融合与重构到内部知识基础中,加大对自身研发能力投入以提升企业理解与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同时缩小与外部知识源的知识势差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创新与知识的关系篇5
关键词:知识管理战略;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组织基础;调节效应
一、引言
很多文献提出“知识管理战略应与组织基础(infrastructure)相匹配”,而关于“如何匹配”,相关文献的探讨却非常简略。因此,本文尝试分析组织基础对知识管理战略与创新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希望补充现有的理论分析,并为企业实践提供参考。
二、知识管理战略对创新行为的直接影响
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主要依据创新的幅度和知识基础来区分。探索式创新是一种大幅度的、激进的创新行为,强调获取和创造全新的知识,力求脱离和超越企业现有的知识基础。相反,利用式创新是一种小幅度的、渐进的创新行为,强调以企业现有的知识基础为依托,对已有知识进行提炼、整合、强化和改进(jansenetal,2006)。
依据企业所注重的知识内涵,可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编码化战略(codification)和人际化战略(personalization)。编码化战略是指企业将知识编码,存储于文档或结构化的数据库中,便于组织成员获取和使用。人际化战略是指企业认为知识和人是不可分割的,知识存储于员工头脑和人际网络中,因此通过鼓励人际交流、营造人际网络来管理知识(hansenetal,1999)。
探索式创新强调新知识的创造,这可以通过逻辑分析和直觉创意两个途径来实现。逻辑分析主要基于显性知识,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创造新的知识。直觉和创意主要基于隐性知识,在情境和经验的辅助下创造新的知识。编码化战略为逻辑分析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平台;人际化战略强调面对面的沟通,可以促进直觉和创意的交流。所以,编码化战略和人际化战略能够从不同途径促进新知识的创造,进而促进探索式创新(merali,2001;李忆,司有和,2009)。
利用式创新重视对既有知识的强化、整合和改进。组织所拥有的知识只有在周期性的反复运用中才能得到检验、强化和改进,为此,必须使组织中的知识能够最大限度地、便利地被组织成员获取。编码化战略将知识整理成为结构化的知识库,方便了组织成员的提取和使用。人际化战略便于组织成员相互交流知识使用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等隐性知识,加深了组织成员对既有知识的理解,增加了改进既有知识的途径和机会。因此,编码化战略和人际化战略能够从不同途径促进现有知识的改进,从而促进利用式创新(subramaniam&youndt,2005;hansen&haas,2001;李忆、司有和,2009)。
由此,提出如下研究命题:
命题1a:编码化战略对探索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1b:人际化战略对探索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1c:编码化战略对利用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1d:人际化战略对利用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三、组织基础的调节作用
1.组织基础。与企业知识管理和创新行为有关的组织基础包括了诸多要素,可归纳为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信息技术三个方面(gold,2001;lee&choi,2003)。
组织结构描述组织的框架体系,代表了组织中正式的控制机制,通常用集权化和正规化两个特征来衡量。
组织文化指隐藏在组织中的由员工们共享的一套核心价值观、信念、认知和规范等,代表了组织中非正式的控制机制。合作、信任的组织文化能够促进知识创造(lee&choi,2003)。在
因此,正规化将增强编码化战略对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同时,削弱人际化战略对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由此提出如下研究命题:
命题3a:编码化战略与正规化的交互作用对探索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3b:人际化战略与正规化的交互作用对探索式创新有负向影响。
命题3c:编码化战略与正规化的交互作用对利用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3d:人际化战略与正规化的交互作用对利用式创新有负向影响。
(3)合作型文化的调节作用。合作型文化(以合作和信任为主要特征)可以促进员工间的知识交流,进而推动创新。合作型文化能降低员工间的隔阂、减少畏惧心理,使员工之间更容易做到开诚布公(lee&choi,2003)。这既有助于鼓励员工将自己拥有的知识进行编码并在知识库中公开,强化编码因此,合作型文化将增强编码化战略和人际化战略对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由此提出如下研究命题:
命题4a:编码化战略与合作型文化的交互作用对探索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4b:人际化战略与合作型文化的交互作用对探索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4c:编码化战略与合作型文化的交互作用对利用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4d:人际化战略与合作型文化的交互作用对利用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4)信息技术能力的调节作用。信息技术对知识管理有多方面的影响。在理论上,信息技术有助于编码化知识的收集、存储和传递,从而能推动知识创造过程,高级的信息技术应用如视频会议等也能够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不过,实证研究仅发现信息技术对知识的整合化过程(主要涉及显性知识)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知识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涉及隐性知识)并无显著的影响(lee&choi,2003)。较低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如电子邮件、文档管理系统、在线知识搜索)对知识管理与组织动态能力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只有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如erp和数据仓库)才能对知识管理与组织动态能力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sher&lee,2004)。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提高知识编码化存储、查询和提取的效率,能够强化编码化战略的实施效果。但是,信息技术在管理隐性知识方面仍有缺陷,大部分隐性知识不适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电子邮件、文档管理系统、在线知识搜索等低层次应用形式)来管理。如果强行用信息技术来存储和传递这部分隐性知识,将造成看不懂、不信任、误解等问题,造成无谓浪费甚至反效果(林东清,2005)。在信息技术能力强的企业中,员工间的沟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手段,电子邮件、文档管理系统、即时通信软件(如msn、qq)是主要的沟通渠道。由于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减少,隐性知识的交流也不得不依靠上述信息技术手段,这将增加隐性知识交流中的知识损失和误解,削弱人际化战略的实施效果。
因此,信息技术能力将强化编码化战略对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同时,削弱人际化战略对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由此提出如下研究命题:
命题5a:编码化战略与信息技术能力的交互作用对探索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5b:人际化战略与信息技术能力的交互作用对探索式创新有负向影响。
命题5c:编码化战略与信息技术能力的交互作用对利用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5d:人际化战略与信息技术能力的交互作用对利用式创新有负向影响。
上述研究命题可归纳为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组织基础对知识管理战略与创新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提出了若干研究命题并构建了概念模型。研究结果补充了知识管理战略和企业创新行为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可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实践提供参考。后续研究可对这一概念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也可纳入其他重要的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进一步改进概念模型。
参考文献:
1.raischs,birkinshawj,probstg,tushmanml.organizationalambidexterity:balancingexpl-oitationandexplorationforsustainedperfo-rmance.organizationscience,2009,20(4):685-695.
2.millerkd,zhaom,calantonerj.addinginterpersonallearningandtacitknowledgetomarch'sexploration-exploitationmodel.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6,49(4):709-722.
3.李忆,司有和.知识管理战略、创新与绩效的关系——基于企业战略的分析.科研管理,2009,30(3):154-165.
4.jansenjjp,vandenboschfaj,volberdahw.exploratoryinnovation,exploitativeinno-vation,andperformance:effectsoforganizationalantecedentsandenvironmentalmoderators.man-agementscience,2006,52(11):1661-1674.
创新与知识的关系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网络创新区域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215-02
熊彼特(Schumpeter,1942)首次提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他认为,在现代经济中,企业家控制和调整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资料,从而实现最有效率的生产,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然而,他人的模仿和使用企业家投入大量成本研发出来的产品,轻松分享企业的经济利益,会打击和削弱企业家创新的动力和信心。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显得特别重要。知识产权制度赋予创新和研发成功的企业对产品的专有处置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权力和优势,最终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获取足额经济租金。市场活力反过来继续刺激研究开发活动。熊彼特在创新理论中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观点。第一是经济长期增长与静态配置之间的矛盾,第二是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依赖短期垄断的经济利益。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知识产权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即为企业提供短期垄断地位。短期垄断的经济利益赢取了企业对创新和新技术的投资;而伴随着新技术普及应用和时间的推移,企业家继续投资更加新和先进的技术并形成新的垄断并获利,社会经济在此过程中也不断向前发展。伊利奇?考夫、王黎萤等、彭福扬等认为,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和保护作用在技术创新中地位重要,但是要适度;过度和不足的知识产权保护均会阻碍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过度会造成市场中知识产权相关产品的价格提高,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受挫,创新的速度减缓,创新的成本增加;保护不足则会造成企业创新利益降低,技术创新的热情降低。因此,知识产权战略制度和产品技术创新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熊彼特研究的基础上,学者倾向于认为创新主要包含五种形式。首先,创新指引进新的或经过改进的产品。其次,创新指采用新技术。然后,指引入新组织结构。再次,创新指发现新市场。最后,创新也包括适用(Balzat,2002)。以上五种创新形式,都具有使生产力增长的潜力,并由此提高企业竞争力。
新世纪以来,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普遍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而技术创新的本质是依赖于广泛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发展的创新过程(Fischer,2001)。安德森和卡尔森(Andersson和Karlsson,2002)从创新参与者相互作用的角度界定创新,即创新是公司和相关利益者相互合作和作用的表现,利益相关者包括消费者、生产者、承包商、顾问、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和大学等。
技术创新既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源泉。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是优化技术创新环境制度、激励创新和增加知识存量。彭福扬等(2012)利用2000―2009年我国内地28个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都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金永红和吴江涛关于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战略成为了主要的生产要素和创造性竞争的基础,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华鹰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较资本和劳动而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可以明显地促进经济增长。冷民等研究认为,国家在制定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战略时要结合本国企业发展情况和发展需求,适应本国国情和经济发展实际。赵彦云和刘思明运用我国1988―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用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经济增长方式,实证检验技术创新(不同类型专利)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1997年前发明专利对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而1998―2008年间发明专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远大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即证明在现阶段我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期原创型创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技术创新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从而提高区域生产率和竞争水平,也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现代经济理论中,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地位越显重要。创新水平的高低与经济增长的快慢息息相关。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实证层面检验了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例如,巴丁杰和汤德尔(Badinger和Tondl,2002)采用增长核算方法,对欧盟区域增长的来源进行了研究,验证了创新水平决定区域经济增长。
为了在区域内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内存在的制度应该在两方面体现它的作用,即:降低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同时提高对创新的奖励。区域内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内的各行为主体,不断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彼此建立起各种正式或非正式、能够促进创新的和相对较稳定的关系,称为区域创新网络。在创新网络中,创新活动是一种群体活动、分散决策的过程,新技术、新需求或新想法产生于某一节点后,就会顺着网络的连线在整个网络中传递、反馈、交互循环、反复流动(赵慕兰等,1997)。企业作为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参与者,根据不同技术和信息整合和配置资源,并通过所处的创新网络进行扩散和外溢。在这个过程里,各个相关主体协调和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
区域的创新网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界定区域创新网络时,首先是指区域内正式的合作网络。这些正式的合作网络主要是指区域内产业链条上下游各个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包括企业的产品服务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制造、营销销售等)中行为主体与利益相关的主体之间建立的长期稳定的关系网络。例如,企业和高校(或科研院所)在技术开发与合作、知识扩散、产品设计等活动中形成的研发网络,企业之间合资、分包、战略联盟过程中形成的合作交易网络,公共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与企业之间合作形成的培训教育网络等。这些网络的共同特点是知识在其中的传递与扩散主要通过编码来实现,而且网络本身也可以通过有形的客观存在形式表现出来。第二,在区域创新网络中,还存在非正式(或非契约)关系,即地方行橹魈逑嗷プ饔猛络,主要包括企业家之间、企业内部员工与高校或研究院所人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等非市场交易活动中建立的公共关系网络或个人间人际关系网络,企业中管理者、员工、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工人等内部各个层级之间的交流网络,区域内自身所固有的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这些网络的共同特点是建立在非正式的交流与接触中、频繁交易或合作过程中彼此信任,相对比较稳定。在这种非正式的网络中,知识的扩散与传递一般是依靠非正式的交流或者大量频繁的合作交易而进行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在这种非正式的网络中可以得到更加有效地扩散和传递(Saxenian,1994)。人力资本和知识产生的社会化过程也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推送,知识创新速率提高,区域竞争力得以有效地保存。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提出知识产权保护、区域网络创新的基本构架(如图1)。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在产业集聚、创新网络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研究产业的空间活动过程中资金、劳动力,或者经济或产业的外部性,对知识、技术等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只停留在单要素分析和点状分析,而忽视了知识、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在空间地域上投入与效率的网络复杂关系。而网络创新将区域经济内不同的行为主体和内外部环境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改变网络行为主体间关键要素研究网络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不仅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结合,也对揭示区域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后续的研究将致力于网络中行为主体间的有效互动方式和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金永红,吴江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研究:以上海为例[J].软科学,2008,22(8):60-67.
[2]冷民.“中国制造”背景下的知识产权战略:宁波案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5):28-32.
[3]郑成思.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中的知识产权战略与策略[J].中国经贸导刊,2006(9):32.
[4]张平.国家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4):52-55.
[5]华鹰.我国地方区域性知识产权战略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6):60-64.
[6]赵彦云,刘思明.中国专利对经济增长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1988-2008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4):34-48.
[7]彭福扬,彭民安,李丽纯.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我国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4):56-61.
[8]伊利奇?考夫.专利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创新与知识的关系(6篇) 】相关文章:
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 2024-08-14
售后客服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 2024-08-02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化学品仓库的规范要求(6篇) 2024-08-23
创新与知识的关系(6篇) 2024-08-23
想象作文指导(6篇) 2024-08-23